玉琮展現祭神的崇高敬意。圖為良渚文化早期玉琮——雕紋玉方鐲。(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)
玉是天地神賜給人的寶物;玉琮和玉璧一樣是人間獻給神的最高敬意,它們是祭祀天地的禮器,承載著天人合一的文化。五千年前的玉琮和玉璧都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實證,展現華夏五千年第一縷「文明的曙光」一。
《說文解字》說玉有五德,玉的特質表現了仁義智勇潔,中華先民相信美玉蘊含的「精氣」能夠溝通人神,所以就用來作為祭祀崇高天地之神的禮器。考古發現,新石器時代中、晚期留下了許多玉的祭祀禮器,包括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和渭河、黃河流域的齊家文化留下的玉禮器,都是「玉文明」的實證。
稀世的瑞玉打造禮器
只有稀世的瑞玉才能被選上雕琢打造成祭祀天地的祥瑞禮器。周代的《周禮.春官.大宗伯》云:「以蒼璧禮天,以黃琮禮地。」蒼璧是祭天的禮器,黃琮是祀地的禮器;蒼璧是圓形的,象天的形狀;琮是方柱形,中有圓孔,象地的形狀,也象徵天圓地方。方琮的形制與雕刻工藝,展現了五千前古人對天地崇高的敬仰與藝術成就,若說其創作功夫遙遙領先今人也不為過。(*關於玉璧,可點閱拙作《史前跨歷代的玉璧 傳達中華文化思想與美學》)
玉琮 敬天禮地祭祖
玉琮這種禮器的形制和雕刻突顯的神祕「神徽」,隱隱約約帶著神界的訊息一般,在時空遠隔下罩著一層神祕面紗。其器形、器勢和圖紋之美令人屏息驚歎,更讓愛不釋手的後代模仿、發想。
良渚文化早期的玉琮造型像玉鐲,只有一環或二環,內圓外方,也稱為單節或雙節方鐲,可能可以用來戴在祭祀者的手臂上。良渚文化區內餘杭反山出土的「玉琮王」就是一個二環的方鐲(重6.5公斤,通高8.9厘米,1986年出土於反山貴族墓地12號墓)。後期從單、雙環發展出多環柱狀的高體玉琮。
高體玉琮給我的感覺像是通天之柱,展現了頂天立地般肅穆、莊嚴的神態,讓人感到離神很近。除了造型,玉琮面上的精美雕刻烘托著精誠的信仰。四角形的玉琮上發展出了八方造型,這種冷靜理智的多維藝術造型,遙遙領先現代的藝術思維幾千年,豈非是神啟、神祐之作?!而且四面八方都玲瓏細緻,灌注了切磋琢磨的碾玉功夫。
只有四角形的玉琮上怎樣發展出了八方造型?以玉琮四方的稜角作為雕刻的四條軸線。沿軸線及兩邊雕出對稱的圖案,形成四面八方的連續浮雕圖案,圖案大多雕刻面紋或是眼睛的神徽,大量呈現在良渚文化的玉琮上。而這些浮雕圖案,從玉琮的四個方去看都一模一樣,四個面上的也一模一樣,展現出規律的變化和對稱排比之美,揉合著精湛的碾玉技巧,散發出莊嚴聖潔的精神。
良渚文化陰紋線刻玉琮。(集美博物館)
文化神徽與密碼
良渚文化的玉琮面上的神人獸面圖像面紋,是部族信仰的「神徽」標誌,也常見以大眼、小眼的「神眼」作為主要表現。神徽圖案表現的是良渚人的崇拜神,就是他們的神祖。
上圖這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閃玉雕良渚二環玉方鐲(已深沁為乳白色),四角軸線向左右鋪展小眼面紋與大眼面紋,非常清晰。
玉琮還藏著獨特的「密碼」。從出土、流散、傳世品累積出的統計結果發現,「鳥立祭壇」圖案只刻在圓璧與玉琮上。鳥和神徽神眼都是良渚文化信仰的超時空現象表現。在《山海經》中,關於神的形象有「人面獸身」、「人面鳥身」……等等的說法,再看《詩經》中的說法「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」,說了商人誕生的神媒,和良渚文化玉器的鳥紋密碼有了對應,鳥可能被視為一種神祖靈。祭壇上之鳥的含意,應是人與神的溝通媒介。
免責聲明:圖文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
原文網址 : 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20/8/24/n12353303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