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結,玉觿,傳承石藝玉製骨灰罈

解結,玉觿,傳承石藝玉製骨灰罈

商品分類

解結,玉觿,傳承石藝玉製骨灰罈

湖州博物館館藏玉觿

「芄蘭之支,童子佩觿;雖則佩觿,能不我知;容兮遂兮,垂帶悸兮。芄蘭之葉,童子佩韘;雖則佩韘,能不我甲,容兮遂兮,垂帶悸兮。」《詩經》描述了周初至春秋時期的民間風情,「童子佩觿」和「童子佩韘」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習俗。但是,「觿」到底是一種什麼物件呢?

春秋玉觽

春秋晚期鳥形玉觿-恭王府網上博物館

「觿」(音西)離我們今天特別久遠,一般人蒙都蒙不出來它的名字。不查字典,大部分人根本不認識這個字。那麼「觿」是幹什麼用的呢?

觿是古代解結的錐子,周人十分講究禮節,穿衣系帶時,為了防止衣帶散開致使衣褲脫落走光失禮,往往會將衣帶打成死結,所以就會隨身佩戴解結工具——觿。在《說文·角部》一書中,關於它的解釋是,「觿,佩角,瑞耑可以解結。」

春秋晚期獸面紋玉觿-恭王府網上博物館

春秋晚期玉觿-恭王府網上博物館

觿既有用骨頭做成的,比如象骨,也有用玉石製成的。因為古人崇尚玉,所以玉觿是觿中最常見、最貴重的一種。最開始,觿就是解繩結的工具,後來慢慢發展成具有象徵意義的裝飾品。

春秋玉觿-恭王府網上博物館

東周玉觿-台北故宮博物院

在儒家經典《禮記》中,就記載了每天必須要佩戴的物品:「子事父母,……左右佩用:左佩紛、帨、刀礪、小觿、金燧,右佩玦、捍、管、遰、大觿、木燧。」由此可見,古人服侍父母時,觿是必須要佩戴的裝備,而且在身體的左右兩側需要分別佩戴大觿和小觿。《毛傳》也述觿是「成人之佩」。這表明男子如果佩觿,就標誌著這位男子已經真正長大成人了。

西周玉龍紋觿-國立故宮博物院

西周早中期神人紋觿-國立故宮博物院

玉觿於商代流行,其後歷西周、春秋戰國,至漢而不衰,漢以後消失。每個朝代觿的形制各有不同。新石器時代的玉觿呈扁平角狀,雕琢有花紋。商周時期玉觿造型簡潔,觿身雕琢簡略紋飾。

玉鳳鳥形觿-觀復博物館藏

商代龍首玉觿-國家博物館

玉觿的形制出現巨大變化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,玉觿被雕琢成龍、虎、獸、鳥等動物形象,動物的頭部為上端,尾部雕琢成尖端,動物的身體彎成自然的曲線,整體造型栩栩如生、氣韻生動,實用價值和裝飾價值完美融合。

戰國晚期玉龍形觿-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戰國夔龍紋青玉觿-揚州博物館

戰國龍紋玉觿-國家博物館

戰國玉螭紋觿-台北故宮博物院

而到了漢代,玉觿形制又開始趨向簡潔,這與漢代的審美取向和時代心態不無關係。當然,儘管各代玉觿形制變化不小,但從未脫離頭部粗大、尾部尖銳的基本特徵。

漢代螭龍紋玉觿-台北博物館

漢玉龍紋觿-恭王府網上博物館
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漢鳳形玉觿
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西漢鳳形玉觿

古人認為玉觿的用途是解腰帶扣所用,但是實際上只有商、西周的觿具有這一功能, 在春秋戰國時期,玉觿的形狀逐漸呈扁平狀、彎曲度大,不再具有使用價值。到了漢代,玉觿是漢代貴族官僚墓葬中常見的佩玉。它們都不是實用器,而是隨身佩戴的玉飾。

首都博物館館藏玉觿

龍鳳玉觿-台北故宮博物院

西漢龍形玉觿

漢代的玉觿為扁平片狀,作彎曲尖爪形。《禮記》:「子事父母,左佩小觿,右佩大觿。」劉向《說苑》:「能治煩決亂者佩觿。」佩帶玉觿被認為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,是一個人聰穎智慧的表現,也是一個人成人的表現。

西漢中期玉觿
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戰國龍形玉觿

西漢鳳形玉觽-恭王府網上博物館

因此,當時的帝王貴族都熱衷佩戴玉觿,即使在死後,也會佩戴玉觿下葬。然而隨著束系和松解更為簡便的玉帶鉤的出現和流行,古人不再需要將衣帶打成死結,這時玉觿便逐漸喪失了用武之地,完全成為象徵聰慧能幹的裝飾品。

玉羊首觿-清宮舊藏

戰國玉觿

觿也在政治舞台登場。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提到董卓令呂布殺丁原時,也用到了觿字,「董卓入京都,將為亂,欲殺原,並其兵觿。」在這裡,觿則有權利的意味。

回到最初《詩經》中的意義,這小小的觿里,如何能藏進這些一層又一層的含義,但是透過這些含義,可以看到,那時候的人們有著多少溫柔的情懷。

春秋玉觽

春秋青玉虎形觽-河南省博物館

春秋青玉虎形觿-河南省博物館

西漢鳳形玉觽-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

西漢玉觿

西周龍形玉觿

漢代玉觿-揚州博物館

免責聲明:圖文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culture/26kk4y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