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國,玉韘,拉弓,傳承石藝玉製骨灰罈

戰國,玉韘,拉弓,傳承石藝玉製骨灰罈

商品分類

戰國,玉韘,拉弓,傳承石藝玉製骨灰罈

韘,也稱決,為古代射箭時的工具。弓箭的弦很細,拉曳時會磨傷手指,將韘佩戴於大拇指上,可免去手指疼痛之虞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韘的實用功能逐漸消失,而轉變為某種權利的象徵,或禮儀功能。韘形佩,是由韘經過發展演變而就,具有韘的基本造型,卻不具有韘的實用功能,大多僅具裝飾之用,又被稱作雞心佩。
目前所知最早的玉韘出土於商代晚期的殷墟婦好墓中。青玉質,中空筒形,一端平齊,另一端一側高一側低。低側緊貼拇指背,裝飾獸面紋。獸目下方有兩個穿孔,供繩貫穿繫結固定。獸面兩側分別雕刻獸的身、尾、足。獸目上方有一條橫向淺槽,應是長期鉤弦留下的使用痕跡。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,從墓葬同出的大量青銅兵器看,其本人就是可以帶兵征戰的統帥。玉韘上所帶的明顯的使用痕跡說明了其在當時的實用性。
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韘筒身變矮,玉韘演變成扁平狀的盾形,高僅1厘米多,原先向上的斜口變成向外橫出的舌形;原先勾弦用的溝槽沒有了,側面增加了一個方柱形或方鉤形的突起;中間那個原來可以穿進拇指的圓孔開始變小變細,成了一個細孔,有些已經變得沒有孔了。縱觀東周時期的玉韘,有的尚具有實用性;有的已經無法勾弦,開始喪失實際用途,向裝飾品發展。
玉韘在西漢完成了實用性向裝飾性的徹底轉變,已經演變成裝飾性的韘形玉佩。此期為韘形玉佩形態變化最為豐富的階段,可謂其發展鼎盛時期。西漢早期的韘形佩是由戰國時期的韘向佩的過渡,其中韘本體在整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。此期的韘形佩大多主體的兩側都有附飾,但兩邊的附飾多不對稱,而且大小差別很大,紋飾主要是龍鳳紋。
西漢中期的韘形佩已經基本定型,一般在心形主體的兩側都有透雕附飾,中部的圓孔較前期略小,兩側的附飾較前期更加繁縟,但附飾大小比較對稱,相差不大。紋飾主要為鳥獸紋,個別的為流雲紋。
西漢後期的韘形佩器形變化較明顯,其心形主體變得更為狹長,中間的孔圓而且小,上端及兩側的透雕附飾更為發達,一邊附飾的上部往往突出呈尖銳狀,韘和觹的結合較為明顯。韘形佩部分具有觹的特徵是西漢中後期新出現的變化。在西漢後期還有一種韘和璧結合的韘紋璧。這一時期韘形佩器物上的動物逐漸雕刻成高浮雕。大約在西漢末東漢初,韘形佩的器形又有了新的變化,心形主體在其中的地位進一步減弱,當中的圓孔變成橢圓形,透雕的附飾更加發達,包圍了心形主體的四周。
與西漢相比,東漢玉韘形佩相對少見。較之西漢韘式佩,本期尺寸大了不少,也更趨扁平,西漢韘式佩常見的正面微鼓、背面略凹的設計有的已經消失。
東漢以後歷兩晉、南北朝,儘管文獻和實物都非常稀少,但佩韘的觀念依然存在此期韘形佩的玉質粗劣,雕刻不夠精細,出廓的雲紋、螭紋等形神渙散,與西漢時期的韘形佩相去甚遠,與東漢時期的韘形佩相似。
免責聲明:圖文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culture/mn8yap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