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物圖檔編號:K1C003139N000000000PAC
- 朝代:新石器時代
- 類別:玉器
- 功能:禮器,陳設
- 質材:礦物/玉石珠寶/玉石
- 說明文:
斑雜結構明顯的閃玉,璧面甚大,圓周不正,邊緣有傷缺,厚薄不勻,孔由二面對鑽,錯位甚大,孔壁微帶淺旋痕。18世紀時,乾隆皇帝命玉工在兩面上分別刻了「乾」字與乾卦(三條橫線)。孔緣與器周緣均琢出寬邊,並將全器染成褐紅色。宮中稱之為「漢玉璧插」,可知原應配有大型紫檀木座,用以陳設。惜木座已朽。
原文網址:
https://theme.npm.edu.tw/opendata/DigitImageSets.aspx?sNo=04025158&Key=^1^3&pageNo=8
八卦是《易經》的基本概念,可代表一切自然現象的動靜狀態,每個卦由三個爻組成。「卦」有「懸掛」的意思,也代表將各種現象以八種卦之一,一一標示豎立起來以便於觀察。例如將”天”這一現象,以”乾”這一卦 「懸掛」著。即乾為卦,天為象。一種卦可掛在很多很多的現象,但不是任意掛,有特定的規則。每一現象都可以找到一種卦去掛,也不是任意的。先有象,後有卦。萬象納入八卦,八卦懸掛萬象。將萬象以八卦作為模型,硏究理解八卦這個模型,有助理解萬象。 八卦的項目組合,可代表各種自然現象或動態,分別為「天、地、水、火、雷、風、山、澤」(可稱為首八象,因為八卦可以說是最先卦在這八個人們最容易看到的現象),卦名則稱「乾、坤、坎、離、震、巽(ㄒㄩㄣˋ)、艮、兌」。易經的八卦代表了古代中國的天文地理哲學等文化思想,其理論還涉及到武術、中國音樂等方面。 若將八卦兩兩相重,形成六十四卦。原本八卦(三個爻)亦稱為八個「單卦」,而兩個八卦上下組合(六個爻)則稱「重卦」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5%AB%E5%8D%A6
良渚文化,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,出現於約距今5300年前至4000年前,發展於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,共發現500多處遺址,以良渚遺址附近的莫角山為中心區。良渚文化最主要特徵是玉器的使用和隨葬,包括大件的玉琮、玉璧、玉鉞。玉琮是工藝最精、最具權威性的玉器,往往刻有精緻的獸面紋,是神靈的圖象,玉鉞則是軍權、王權的象徵。良渚文化的政治體為酋邦,亦有學者認為已出現國家雛形,能動員大量勞動力,各酋邦間結成聯盟,神權色彩濃厚,建造大型祭祀場所、城牆及防洪土牆,社會成員地位分化,形成貴族和普通平民階層。
良渚先民善用石犁耕作,稻米開始成為主要糧食來源,並有原始文字。良渚文化被視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搖籃,良渚玉器標示文明時代已經到來,與北方龍山文化交流密切。良渚文化結束於酋邦或國家解體,農業衰落,玉器失傳,繼後的馬橋文化倒退回自給自足、狩獵與採摘的經濟狀態,回復比較分散的部落社會。
免責聲明:圖文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
原文網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9%AF%E6%B8%9A%E6%96%87%E5%8C%96